2008年6月25日 星期三

朝三暮四和全球暖化

莊子的齊物論講到一則關於猴子的故事,後來演變成[朝三暮四]這句成語。早上給猴子三個果實,晚上給牠四個,猴子覺得不高興。反過來早上給四個,晚上給三個,猴子才覺得滿意。莊子認為朝三暮四或是朝四暮三,猴子得到的都是一樣多,卻因為朝四暮三而高興,猴子不是很愚蠢嗎?

經濟學家會認為莊子忽視了人的自然性情 (莊子當然是用猴子來影射人)。凡人皆有欲念,所以常人總希望能愈快得到自己喜愛的物件就愈好。因此,一般人會取朝四暮三,而捨朝三暮四。這種一般人的傾向,經濟學家的術語叫做時間偏好(time preference)。

時間偏好可以用折現率(discount rate)這概念來表達。比如說,現在你有100元可用,我要求你今年不要用掉它,明年才用吧,你會要求有一定的補償才會延遲消費,如果你要求明年的消費要相當於105元,那麼,你的時間偏好所顯示的折現率就是5%。對你來說,明年的105元相當於今年的100元。一個社群的時間偏好就以社會折現率(social discount rate)來表達,但這個社會折現率是不可觀察得到。我們的知識亦不竟有限,無法用沒有爭議的方法來估算。

這個折現率跟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 或氣候變化climate change)又極有關係。為甚麼呢?舉例來說,我們現在投資1000元在一項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設備上,如果我們不投資,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大氣層積聚,在100年後帶來的破壞和損失會達到20萬元。我們要不要現在就進行投資以防範於未然呢?
當社會折現率是每年5%,100年後的20萬元就只相當於現時的1521元。但是,你投資1000元可以得到相當於即時的1521元,仍是很化算。如果社會折現率是每年6%,100年後的20萬就只相當於現時的589元,你的投資成本遠高於你的得益,你是不會投資的,就繼續排放二氧化碳吧。這個投資決定是很受社會折現率所影響,折現率的小小變化就改變了這個投資決定。

全球暖化的複雜性當然不止於此!你投資1000元,就算折現率真的是5%,你亦不是投資的受惠者,得益的是在100年後遠方某角落的一群人。你會投資嗎?

全球暖化是市場失效(market failure)最明顯亦最迫切要解決的問題。一間工廠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還有其他氣體可做成溫室效應),並不是做成空氣污染,所以受害者不是工廠附近的居民,這些居民可能在這工廠工作,還很支持工廠排放二氧化碳呢!國家A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受害的是50年或者100年後,甚至200年後的國家A、B、C、D …。全球暖化令冰川融解,水位上漲,氣侯無常,生態改變…。受害最大的是低漥國家、沿岸地區和以農業為主的發展中國家。

全球暖化的問題是無法通過市場自動解決,這就是市場失效。政府可以立法限定溫室氣體排放量,再人為地設立市場,讓排放者之間進行碳交易(carbon trading),也就是為彼此的排放限額定價和進行交易,執行的困難暫且不說,理論上是可以鼓勵市場有效地運用限額,用創新和低成本的方法減少排放,因為你能夠有效減排,你可以將剩餘的排放限額在市場出售獲利。但是國家A進行碳交易,也要國家B、C、D …亦實行來配合,遇到的困難是可想而知。

回說那個社會折現率的問題,也就是我們應否即刻付出代價進行減排的問題。如果未來的科技能夠輕易克服二氧化碳排放和降低大氣層二氧化碳的積聚,我們可以輕視現在破壞性的行為在未來所產生的不良影響。反過來說,我們可能嚴重低估全球暖化對未來的破壞,或者嚴重低估全球暖化產生影響的時間,可能這些破壞20年後就出現,不是100年後呢?科學家亦無法準確解答這個問題。前者會接受較高的折現率,後者則會支持採用保守偏低的折現率。

芝加哥經濟學派的貝克(Gary Becker,1992年諾貝爾獎得主)就在他和Richard Posner的blog上主張以市場的折現率來計算全球暖化對未來的影響,即主張用較高的折現率。他認為要注重資源運用的效率,將資源用在高回報的科技發展,可降低未來的減排成本,較現在就大量投放資源在減排上來得有效。另一著名經濟學家阿羅(Kenneth Arrow,1972年諾貝爾獎得主)早在多年前就極力主張用接近零的折現率(2%)來計算。2006年10月由英國學者Sir Nicholas Stern領導和發佈的全球暖化經濟報告(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就是採用了低的折現率來估算。

在我看來,這些折現率高低的爭論是小問題而已。全球暖化所涉及的時間偏好的跨越時空性質才是大問題。

舒寧(Thomas Schelling,2005年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在一篇名為Intergener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iscounting的文章指出,國際間要解決全球暖化問題是十分艱巨的事情。時間偏好在這問題上並無實質的意義。相關的時間偏好是代表全地球上所有的人類的傾向,這不單止是跨越世代,亦是跨越國界。但是,我們這一代人所作的努力,最受惠的並不是我們下一代的人,很可能是五十年後,以至百年後的人類。但你看看世界各國各地的人口增長,人口增長最快的是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落後國家,以至回教國家。現在最富有和最有能力投資減排的國家是西方發達國家,但他們人口老化嚴重。解決全球暖化問題就要西方國家接受他們現在付鈔,將來讓非洲人、拉丁人和亞洲人享福;亦要西方的基督徒接受他們付出代價,但將來受惠的很多是回教徒和印度教徒。此刻,你可能明白為什麼美國不肯參與減排。

全球暖化的問題亦是各個民族和不同文明體系之間如何長遠地相處,如何減少矛盾的問題。這需要彼此努力尋求共識和各自重建價值觀。你看,要解決全球暖化談何容易!

建立一個單一的世界文明是沒有可能的,但至少各個文明要彼此增加了解,彼此尊重對方。

西方文明追求科學,要克服和戰勝大自然,亦因此成了大自然的敵人。但是中華文明呢?中國古代的人追求的是人生境界,是天地人的融和;結果輕視了科學,卻對大自然多了分敬意。莊子的道家思想固然要人回歸大自然,人最終是物化,成了大自然的一分子。而孔孟思想作為代表中華文化的核心,亦是同樣尊重自然。孟子說仁民愛物。他就是說要將一個人的愛心,無限擴大,不止愛你身邊的人,要甚至愛你的敵人以至一花一草一沙一石的大自然。宋代大儒程明道就說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要愛護大自然,要克服解決全球暖化的困難,中華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價值觀讓全世界作為參考。

2008年6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