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3日 星期六

你今天快樂嗎?

社會是否一直在進步,而進步又是否令生活過得更美好?這是羅素在<東西方的快樂理想>(The Eastern and Western Ideals of Happiness) 一文裏提出的問題。此文寫於上一個世紀的二十年代。

在西方而言,社會進步是泛指物質上的富裕。羅素指出孔子的思想是中國的文化的基石,而孔子並沒有社會不斷進步向前這個概念。孔子嚮往堯舜禺三王統治的社會,那是他心目中的大同世界,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安穩的人生。社會是要讓人達到卓越的人生境界,並不是鼓勵人追求物質上的成功。所以,兩千多年來,中國人只要求一個穩定的社會,直至受到西方文化沖擊,看到中國在物質和科技上的相對落後,孔子所要建立的理想世界才被人質疑。但羅素認為能夠迄立二千多年的文明體系必有可取的地方。

羅素引述了<論語>三則,希望以孔子的說話去指出中國文化的特質。第一點是注重培養君子人格,羅素認為這就像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所標榜的紳士典範那樣。孔子以射箭比賽為例,說比試雙方在賽前必須互相敬讓,比賽後勝方和負方又互相敬酒,以表示君子之爭的意義。這是中國文化以禮化爭的一面。雖然羅素沒有說出來,我們可得記著,孔子說的禮,並不是徒具形式的禮儀,而是要發自誠意的。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論語八佾篇]

第二點是中國的道德標準是發乎性情,合乎人之常情。羅素引用了孔子對正直(uprightness)的解讀來說明這點。有一次葉公向孔子說,他知道有一個正直的人,這人的父親偷了一隻羊,作兒子的做了證人證明他父親偷竊。孔子卻認為他所了解的正直是要合乎人的性情,做父親為兒子隱瞞過失,做兒子的亦為父親隱瞞。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論語子路篇]

第三點是中國的道德是鼓吹中道(moderation),不取極端。如果我們問一個人應否以德報怨,很多人會認為應該。這是西方基督教的道德標準,愛你的敵人。羅素卻指出西方的道德標準,在這方面像老子的思想。然而,孔子才是中國人的公認的聖人,老子並未達到這樣的地位。孔子的意見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篇]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老子第49章]

綜合來說,羅素認為中國古代文化所要求的生活行為準則,都是一般人可以達到的,如果每一個人努力去實行,都可以做一個君子。反觀西方世界,理想的道德是訂得很高,高不可摹,結果是現實世界的行為準則跟理想差距極大,產生了很多的虛偽。所以,世方的世界強調了上帝的歸上帝,凱撤的歸凱撤。理想和現實永遠是兩個世界。

中國文化強調以和為貴,以禮化爭。中國的文化精神是追求和樂(enjoyment)的世界。在羅素眼中的中國人是強調學習和教育,但不會多花時間於工作,反而追求享樂的生活:觀劇、飲茶、閒聊、欣賞工藝、遊山玩水等。

反之,無論是以國家或個人而言,西方的現實道德標準是強調以競爭達到物質上的成功為優,在此以外的,都被視為軟弱和愚蠢。所以,西方文化精神是追求權力(power),一方面要控制別人,另一方面要控制自然。因此,西方建立了強大的政權以征服世界,又發展了科學以戰勝自然。為甚麼基督教沒有在中國被普遍接受,羅素認為是中國人抗拒原罪這觀念,因為中國文化強調人性本善。亦因此,跟西方世界不同,中國人不喜歡干涉別人的生活,推而廣之,中國是一個不喜歡戰爭的國家。

在文章末段,羅素慨嘆中國朝向西化的改變,受著工業文明的洗禮,正失去傳統文化的優點,並懷疑這是否代表著一種進步。羅素的懷疑很值得我們欣賞,然而羅素的慨嘆,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了解。

亨廷頓 (Samuel Hungtington)在九十年代的大作<文明衝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在美國911事件後,得到很多人加倍重視。他認為現代化並不就是西化,反之,現代化的成功令一個民族更須和更可以重新確認自已的身分,而一個民族的身分只能從自身的傳統文化去尋找。對於一個民族,主要的問題是如何將傳統文化的觀念,融合於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

羅素沒有看到柏林圍牆倒下後的世局發展,否則他會減少慨嘆,還很可能會得出跟亨廷頓相同的觀點。蘇聯解體後,不少人認為世界的意識形態再沒有分歧,各國會融合於西方文明之下。有一個日本學者還寫了本叫<歷史的終結>(The End of History)的書。不過,在過去短短的二、三十年的發展,卻輕易證明這看法只是一個笑話。現今世界的當務之急是如何令各個不同的文明體系可以和平共處。

2007年7月

沒有留言: